铭铭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栏观点

文章内容

奥运会开幕式舞伞_奥运开幕 舞蹈

tamoadmin 2024-10-04
1.采茶舞的舞蹈简介2.有关提线木偶的一篇作文采茶舞的舞蹈简介采茶舞是流传杭州茶乡的民间传统歌舞。此舞内容丰富,动作优美,走步时二手柔摆,双膝微颤,舞扇时手腕灵

1.采茶舞的舞蹈简介

2.有关提线木偶的一篇作文

采茶舞的舞蹈简介

奥运会开幕式舞伞_奥运开幕 舞蹈

采茶舞是流传杭州茶乡的民间传统歌舞。此舞内容丰富,动作优美,走步时二手柔摆,双膝微颤,舞扇时手腕灵活地抖扇,甩伞时,胸腰有提、沉、含、放。采茶时身体的左右护身,都含有巧、柔、圆的风格。采茶舞源于茶乡的劳动生活。由一群姑娘身扎彩衣,腰系绣花围裙,手持茶篮,口唱“十二月采茶歌”,载歌载舞,描述采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丛、双手采茶、拣茶和在茶叶丰收归途中追、扑蝴蝶的喜人形象。整个采茶舞以跳跃活泼的乐曲和轻盈优美的舞姿,使人联想起风和日丽的茶乡春天的生动情景。

简介

采茶舞是玉林市民间的自娱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结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采茶舞。男的称茶公,女的称茶娘,道具分别有钱尺、彩扇、手帕、彩带等。在春节期间,许多地方几乎是无村不唱,无圩不舞。演出场地不拘,空旷的晒场、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台演出的。采茶舞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有时插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可以在“采茶大例”(即从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节的歌舞形式)中表现,也可作单独表演,民间把这些情节叫“茶插”,意即采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类。 采茶舞的服饰,男演员头戴黑色彩绣头圈,腰缠红腰带,脚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装,有白色对襟上衣、白长裤、蓝长裤、红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裤背心均镶上各色彩线。女演员戴红色彩头圈,脚穿绣花鞋。有穿淡**壮族斜襟上衣、红色百褶裙,也有穿红色大襟衣,青色长裤等。采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凤凰、花篮、花伞、彩扇、铜钱鞭等。伴奏乐器为二胡、笛子、唢呐为主,再伴以锣、鼓、钹为主的打击乐。随着社会发展,采茶舞由原来群众自发组织发展到乡镇、县文艺团体来排练演出。“六人斗金花”、“九龙摆尾”的采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参加自治区文艺汇演获得优秀奖。1981年以后,经过艺人改编的采茶剧《改风水》、《绿叶扶花》、《选女婿》等节目先后参加南宁地区、自治区文艺大会演出。《绿叶扶花》还获得南宁地区1985-1986年剧本创作三等奖。崇左采茶舞现在仍不断创新,但其音乐曲调、表演动作、服装道具均保持了原来的风格。

起源

大唐时期,品茶之风盛行于世,皇宫内眷之间更盛行一种品茶斗茶的采茶舞风气,每逢春季采摘新茶的时节,宫廷中便会举行一些庆典、祭祀或茶艺活动,采茶舞便是这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采茶舞是唐代的一种特殊的舞蹈,既不同于宫廷流行的歌功颂德的“软舞”,也不同于国外传入的胡旋之类的“健舞”,而是在“软舞”的风格上融进了胡旋舞色彩的一种独特的舞蹈。福宝阁茶艺表演团所表演的采茶舞音乐欢快、服装华丽,主要表现皇家茶园采摘新茶时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和皇亲国戚及后宫粉黛们围桌品茗,观赏采茶舞的情景。采茶舞于民国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采茶剧团刘信王传入开化严村,之后才有本地民间采茶舞队,每逢农历六月廿二日,开化三千元帅庙会时演出,江西传入的采茶舞,只有摆扇、采茶、献篮三段程式。后来艺人黄发将八套花伞舞融进《采茶舞》中,丰富了它的内容。采茶舞,舞姿优美,走步时;两手的柔摆、双膝的微颤、抖扇的轻盈,甩伞时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采茶时身体的左右护身动作,都含有巧、柔、圆的风姿。

发展

采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于驮卢、那隆、左州等地村镇。清光绪二十年(18采茶舞94年),钦州一个打瓦师傅到驮卢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采茶戏,也到附近的更别、屯村、更懒、伏廖村传授。1918年,邕宁县那陈村民间艺人赖福栈来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采茶。从此以后,外地采茶戏开始传入崇左。经过4、5代人的传教,流行崇左的采茶戏,其内容多以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为主旋律。采茶舞是由当地群众组织采茶队来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书生或财主等。新中国成立前,采茶队一般没有妇女参加,“茶娘”由男演员装扮。每队的演员一般5人左右。建国后,妇女参加了采茶队,“茶娘”不再用男演员担任,每队的演员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场地从在一张竹单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间采茶队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为表演目的。采茶舞有开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红茶等10多种表演形式。

特点

采茶舞的动作特点是朴实大方、富于幽默感。茶公常用颤腿、屈膝作矮桩采茶舞动作,舞步轻快潇洒。手中的钱尺在表演“开荒舞”时可当作锄头,表演炒茶时可作拉风箱状,动作诙谐,富有情趣。茶娘的动作多为羞涩含蓄、细碎轻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转”。手中彩扇轻挥疾拢,有如云朵飘舞、柳絮轻扬,舞姿婀娜,仪态万千,充分表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采茶舞亦歌亦舞,一般两句或四句一歌,间从锣鼓或音乐过门。舞者在过门中成△形循环串插,步履轻如蜻蜒点水,急如流水疾风。配以鼓乐,场面气氛热烈,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记载

据郑氏宗谱记载,石马郑氏祖先文回公自南宋年间从高枧双娄茶山迁居于此,采茶舞《光绪宁海县志卷三》载“石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无海,产茶”。数百年前,祖辈辛勤,山上山下,地边角落,山湾山岗,坑边岩档,甚至路边墓旁都种上茶叶,还有山湾名曰“茶园湾”,故采茶舞应运而生。《采茶舞》源于元末明初,盛于清、民国,族人相传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族人都要举行采茶活动,欢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期被列入四旧,责令停止活动。1980年后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后,采茶舞重又恢复生机。81年元宵曾被县文化部门邀请参加县民间艺术展演,同年省歌舞总团编导戴群、曲作家朱培华曾赴该村采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县文化部门曾派员指导,拟代表三门民间艺术赴台州市汇演。 主要曲调有:采茶调、花鼓调、看相调、紫竹调、古人头调、鲜花调、凤阳花鼓调。《采茶舞》表演时,先锣鼓闹场,接着进行采茶表演,表演开始时圆场,扮演者交叉串连各种队形,茶心在前、茶斗随后,其次茶女、花鼓、看相、卖六头、和尚紧随茶心旋转,旋转后进行反旋转,上下起伏,转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队形里七外八,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卖六头一人、和尚一人、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式边歌边舞,先后顺序是由茶心领唱,茶女接着和唱,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卖六头念白,花鼓者边唱边敲打花鼓,看相者边唱边做。每唱一节,变换队形一次,共表演十二节。最后看相表演完毕结束。整个表演演唱由乐队伴奏曲,曲调有采茶调,整个表演边歌边舞,曲调丰富,民间艺术特色鲜明。

过程

采茶舞是一种集歌、舞于一体的民间灯舞。与传统的龙灯舞、马灯舞齐名采茶舞,流传于青田乡间。每年新春佳节,乡村采茶舞队,便大显身手,为节日增添喜庆。舞队通常由村里年长有威望的人领队,队员有十多个,其中有敲锣打鼓的、拉琴、送贴的。而开场演出的正式演员却只有五位,有的舞队则配备一两位候补演员。演出队的开路先锋先按家家户户依次送贴,然后由演出队按贴的先后进行演出。表演结束后,乡亲们纷纷端茶送水、烧点心招待演员。红包是采茶舞队的主要收入,其除一部分给队员们作酬金外,大部分都作村里办公益事业的资金。采茶舞使用的道具并不繁琐:一副锣鼓,两把胡琴,四个用几根粗竹篾做骨架,四周糊上白纸,写上“茶”“福”等字的茶篮。茶篮里面置一根蜡烛,晚上演出时点燃蜡烛,显得五彩缤纷、煞是好看。每到一处,只要一听到敲锣打鼓和“采茶罗——”的吆喝声,乡亲们便整理好院子,摆好桌椅,等候着舞队的到来,孩子们听了,则高兴地三五成群地汇集在一起跑到屋外去迎接。 采茶舞是以歌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随着二胡的音乐,演员排好梅花形队列翩翩起舞。扮演相公的男演员站在上首,手执纸扇,边舞边唱。扮演**、妹妹、丫环(两人)的姑娘,每人面前摆着茶篮,做着摘茶的手势,边摘边唱。采茶舞全过程分月采、贩茶、劝茶三部分。月采的内容最丰富,咏唱名花名茶、风景名胜、生活习俗、优良品质等。贩茶是一段情节生动的说、唱、白相结合的家庭小闹剧。劝茶则因人而异,歌颂各行各业的人们兴旺发达。在音乐伴奏下,采茶舞那清纯的小合唱、对唱曲调,以及其优美的舞姿,受到了民间乡亲邻里的喜爱。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是采茶舞表演的高峰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演员在音乐的伴奏下,与龙灯舞、鱼灯舞、马灯舞相互媲美,竞相斗技,增添了节日的欢乐。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元宵节前后的那几天,恰遇天气阴雨绵绵,但乡村各种灯舞仍然坚持演出。虽然纸做的龙身、鱼身、茶篮壁都被雨水淋湿并掉落,只剩下竹制的骨架,而演员们的表演兴致却丝毫未减,风雨中的飞龙游鱼和采茶舞,谁也不比谁逊色。令观看的人竟忘记了天在下雨,孩子们崭新的衣服挤了一身泥、年青的小伙子淋湿了衣衫也不在乎,个个兴致勃勃,有欢呼的,也有喝倒彩的,只有老人们连叹天公不作美,颤颤魏魏地忙着生火炉、烧热水、点心、为演员们热身子暖心,其情景至今难忘。 一家人都很喜爱采茶舞,尤其是父亲,就是一个采茶舞迷。他不但会唱、会演采茶舞,而且多年来还整理记录了十几套采茶舞词,空闲无事时常拿出来看看,有时候来了兴头,还教我们演唱采茶舞,逗得大人、老人们直乐。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但采茶舞这一民间传统灯舞却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儿时扮演采茶舞的情景至今记忆忧新。

盛行

丰收的鼓乐、涌动的稻海、韵味十足的采茶舞蹈。一场“农味”十足的第采茶舞六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昨晚在泉州海峡体育中心隆重举行。2007年7月8日晚8时,身着传统农村服饰的表演者敲响了丰收的锣鼓,80位舞蹈演员扮成象征农时节气的妙音鸟,展开“双翅”款款“飞”进现场,以欢快的舞蹈拉开了表演的序幕。在丰收篇《民以食为天》中,由1600名女演员组成金色的“稻海”涌动,她们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金风吹拂、稻浪翻滚”的喜庆场面。演员唱起《丰收歌》,与舞蹈相映生辉,展现出一派丰收景象。风情篇《挥汗天地间》对新时代山区茶农、草原牧民、沿海渔民等生产生活进行了艺术描写,展示了祖国大地东西南北、林牧渔区的不同风情。记者看到,当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采茶扑蝶》的音乐声响起,茶乡女背着小竹茶篓出现在舞台上,跳起欢快抒情、韵味十足的采茶舞蹈时,观众纷纷鼓掌喝彩。 妙音鸟的形象贯穿始终,在展望篇《春风颂吉祥》部分,钢琴华段伴随花腔女高音的歌声中,由专业舞蹈演员组成的妙音鸟翩翩而至,伴着吉祥的云朵表演“大海架心桥”的场面,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农运会的“农味”贯穿开幕式演出的始终,讨小海的湄州女,披花巾、戴斗笠的惠安女。不同角色粉墨登场,表演的各种节目都极富农村特色。来自泉州灵感书屋的郑正锋带着一家五口特地赶来观看开幕式,“泉州难得举办全国性的大型运动会,以前还从来没现场看过开幕式,所以就带着家人来了。没想到开幕式的表演这么精彩,这么有乡土味。听说后面的比赛也很有趣,我准备这两天都来看比赛。”

诗词

据开化庚诗写的《陈毅将军咏龙顶》中说,歌词结尾“沏龙顶”三字和1938年陈毅将军率领湘赣、赣南四、五营的江南府春队北上抗日到安徽岩寺集中,途经华埠休整时留墨宝“咏龙顶”诗相关。陈毅将军《咏龙顶》的诗作为:采茶舞 一麾出赣御外侮,时雨桃花华镇游。 三水环岛伏金溪,粼光迸目结蜃楼。 醉欣戎歌品龙顶,君酌千觞志更酬。 惜日兄弟阋于墙,而今挥戈逐倭寇。 在开化华埠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抗战 时期的“惜别歌”: 风习习,雨淅淅,桃红柳绿杜鹃鸣。 意切切,情绵绵,亲人相依惜别离。 送君千里终须别,盼侬逐寇传佳音。 待郎征倭凯歌还,妻为郎君沏龙顶

相关

进京迎奥运 从江西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的“中国奥运拉拉操宝贝”将以江西传统的采茶舞为主要动作设计元素,把采茶舞带入北京奥运会比赛的各个现场,向世界展示采茶舞的魅力,为奥运健儿加油。据了解,江西理工大学拉拉操队共有13名队员,7男6女。此次奥运拉拉操宝贝表演的采茶舞亦歌亦舞,舞者成三角形循环穿插,步履轻如蜻蜓点水,配以鼓乐,场面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赣鄱风情,表达了全省人民对北京奥运的深深祝福。据悉,2008年1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现场表演拉拉操总决赛中,江西理工大学拉拉操队以第一名的身份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中国拉拉宝贝”,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将在射击、击剑和游泳等项目的场馆进行现场表演。

有关提线木偶的一篇作文

不要太懒奥,我给你提供资料,自己整理一下。——————————————

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福建提线木偶戏,即“嘉礼”戏,又称“加礼”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 “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福建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因此,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此戏目前在福建地区仍然很兴盛!而福建福州十邑地区如屏南县以及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都保留得较为完好。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福建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 提线木偶

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福建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历史

据传,唐末王审知入闽在今福州称王时,大建宫院,由中州聘请不少名士学子,并携带傀儡戏具,置于宫中以供娱乐,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故“嘉礼戏”的道白有中州音。 到了宋代,“嘉礼戏”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进一步与民间仪式结合起来,得到较大发展。明代泉州李廷机曾为木偶戏撰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可见当时木偶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备了表现纵横千里、包容古今的功力。 提线木偶

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泉州的“嘉礼”戏已经十分成熟,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形成规范的剧本体系,能够演规模宏大且细致复杂的历史戏了。虽然形象只有固定的36个,但行当已分生、旦、北、杂四大类,可演42部大戏,如传统连台本《目连救母》可演七天七夜。 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泉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妙观、城隍庙等"四大庙",均有固定戏班为祈天酬神专门演出。号称"嘉礼才子"的林承池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了《说岳》、《水浒》等连本戏,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伞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千年来,泉州傀儡不仅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

艺术特色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在泉州傀儡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区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音。并且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演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因而,对"闽南文化学"、"闽南方言学"与"宋元南戏学"等,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传承价值

由于泉州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关系,泉州傀儡戏于明末清初即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播,并在当地生根开花。为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侨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泉州提线木偶戏剧种与剧团简介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未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音。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千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但与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而且从明代开始,即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 泉州提线木偶戏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创建于1952年。建团以来,相继创作排演了大批剧节目,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海峡两岸、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所创作演出的神话剧《水漫金山》、儿童剧《庆丰收》,赴罗马尼亚“第二届国际木偶联欢节”获集体二等奖(一等奖缺)和银质奖章;神话剧《火焰山》、童话剧《千桃岩》晋京参加“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分别荣获演出一等奖、创作演出三等奖;童话剧《谗猫》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观摩会演”,荣获文化部奖励;神话剧《太极图》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荣获“木偶剧革新奖”,并应调赴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神话剧《劈山救母》,小戏《驯猴》、《钟馗醉酒》、《狮子舞》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获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励。国际著名木偶大师黄奕缺荣获文化部“特别荣誉奖”及福建省“百花文艺一等奖”;童话剧《小黑·小金落难记》荣获“福建省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演出奖等多项奖励;现代戏《赴宴斗鸠山》、歌舞剧《元宵乐》、童话剧《千桃岩》赴“克罗地亚第32届国际木偶比赛”,荣获最高奖——集体特别奖。并获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艺术节奖”。2002年创作演出《古艺新姿活傀儡》,荣获“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及木偶表演、木偶制作两个单项奖。2003年创作演出大型古典讽刺喜剧《钦差大臣》荣获“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剧目金奖、编剧奖、导演奖、造型设计奖及3个表演奖。2004年《钦差大臣》入选“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并荣获“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及“文华集体表演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此后,《钦差大臣》入选“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2009年10月神话剧《火焰山》荣获文化部首届“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除此之外,该团还多次进京参加全国会演、调演、献演活动及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春节联欢晚会”等重大艺术活动。同时,150余次出访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在国际艺术节及比赛中获得殊荣。2005年应邀在联合国总部举办“2005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2007年奉调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联合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2008年8月8日,泉州市木偶剧团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上,向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展示了中国提线木偶戏的独特风采。2009年10月应邀赴世界著名艺术殿堂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为“古今回响中国艺术节”作开幕式场演出。2009年11月赴比利时国家剧院参加“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演出。2009年11月荣获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人民友谊贡献奖”。 泉州提线木偶戏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傀儡戏种。也是我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2002年经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泉州提线木偶戏同昆曲等10个项目,被联合国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被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授予“联合国南南合作网木偶艺术项目示范基地”。2005年10月泉州市木偶剧团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获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2008年11月被福建省文化厅授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称号及“第三批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9年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UNIMA)中国中心、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艺术交流实验基地”。

编辑本段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又名“吊线子戏”,是古老珍稀戏种。江西兴国提线木偶所演剧目既有从民间说唱本和传说故事改编的,也有来源于元曲及明清杂剧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的木偶戏班一般7人左右,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伴奏,其中操作木偶者还能根据剧中人物分别乔装男女老幼角色,可谓一身多能。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

渊 源

据传,提线木偶戏起源于公元前180年,当时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成人的模样,在东、西、南城门唱木偶戏,敌方全部集中在东、西、南城门看戏,只有北门空虚,没有防守。所以,汉高祖从北门逃脱,俗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之说。 “兴国县的提线木偶,主要流行于均村、永丰、隆坪、社富、樟木、梅窖等乡镇。”兴国县文化馆馆长肖远明说。现存提线木偶剧目剧本文学性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台词诙谐风趣,唱词婉转优美、富有变化。不仅如此,兴国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神韵含蓄、栩栩如生,堪称民间工艺珍品。兴国的提线木偶一般都是额头天庭饱满、下颌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鼻头浑圆、嘴唇小巧、温柔秀丽、楚楚动人。提线木偶脸谱在设计上也颇具匠心,如旦角多用平眉,线条圆熟,给人以柔和、飘洒之感。武角多为“纵眉子”,呈倒八字形,线条简练、笔锋遒劲,给人以英武果断之感。线偶的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为5到12根不等,甚至有多到20余根的。通过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让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困 境

看提线木偶戏曾经是兴国人民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观赏兴国提线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受众的萎缩,最近10多年来,各提线木偶戏班的经济效益差,演出次数越来越少,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人更是难找,从而使提线木偶演员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现有的线戏艺人逐渐步入古稀之年,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尤其是一些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濒临失传。 目前,兴国县经常能开展活动的提线木偶戏班仅存七八个,每支队伍6至8人,每年平均演出100场左右,不及原来高峰时期的一半,演出时间也基本集中在春节期间。杨振铨是兴国县均村乡石溪村木偶戏团的骨干,今年已经72岁了,不仅带了徒弟,还有了徒孙。可是最近几年徒孙都外出务工去了,戏班人手不够,外出表演时经常要到别的村子请人。

出 路

提线木偶戏是极富民间传统特色的戏种,在当地有着较大影响。做好兴国提线木偶戏的保护传承工作,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为此,近年来,兴国县采取了静态和动态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民间文艺进行保护传承。一是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兴国提线木偶戏进行研究、搜集与整理,并出版相关书籍,拍摄电视专题片以及相关音像资料,并深入调研论证,从选题、表演技巧、传承发展等环节,分别制定有关标准。现已整理手抄本、油印本等早期剧本60余本。二是建立健全了培训基地,举办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培训班,建立以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机制,现已举办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培训班3期。三是继续举办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比赛和民俗调演,投入10万多元举行了首届全县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比赛。四是成立由县文化局领导、企业负责人、专家组成的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保护领导小组,组建了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协会,制定了兴国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协会章程。现已投入6万余元组建了高溪、石溪、泮溪等提线木偶戏班6个。